【招生季2025】人工智能专业:智能引领未来,培育新兴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福建,服务全国,适应“数字中国”“数字福建”核心区域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数学与计算机基础,能够通过数学建模、算法设计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工具等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精神与较强专业实践能力,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从事算法研究、模型开发、智能系统设计、数据分析应用与维护等工作,或在工业、医疗、教育等行业开展智能化场景开发与管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完备知识体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与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下,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凭借交叉学科知识储备与技术应用能力,形成了广阔且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从算法创新到行业赋能,其就业版图覆盖了科技革新的前沿阵地与传统产业的升级赛道。 在IT 行业,毕业生可深度参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研发与迭代。作为 AI 算法工程师,需基于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框架开发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算法,推动智能客服、智能推荐系统的性能优化;智能系统架构师则需统筹规划分布式计算、数据存储与算法部署,构建高可用、可扩展的智能平台,支撑互联网企业的智能业务运转;而 AI 芯片研发工程师聚焦硬件与算法协同创新,在边缘计算、自动驾驶芯片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满足智能终端对算力与能效的双重需求。 新兴金融领域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为专业人才开辟了新赛道。数据分析师通过挖掘海量金融数据,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与信用评估体系,辅助金融机构精准管控信贷风险;量化交易工程师将机器学习算法融入投资策略,实现高频交易与智能投顾的自动化决策;金融科技产品经理则负责设计智能理财、智能风控等创新产品,打通技术与业务场景的壁垒,提升用户体验与服务效率。 在工商企业,人工智能技术成为降本增效与创新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智能制造领域,智能机器人研发工程师致力于工业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与自主决策系统开发,推动生产线的柔性化改造;供应链优化专家运用运筹学与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库存管理、物流调度的智能决策;而市场营销部门的智能策略师,则借助用户画像与预测分析,制定精准营销方案,提升品牌竞争力。 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对人工智能的需求集中于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智慧城市规划师利用时空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模型,优化交通调度、应急管理等城市服务;政务数据分析师通过挖掘政务大数据,辅助政策制定与公共资源配置;司法领域的智能法务系统开发者,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法律文书智能生成与案件智能研判,推动法治建设的智能化进程。 医疗机构与科研院所则是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与前沿探索的重要阵地。医疗影像分析师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疾病智能诊断系统,提升早期筛查准确率;药物研发工程师借助生成式 AI 与分子模拟技术,加速新药设计与临床试验进程;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交叉学科研究,在多模态学习、类脑智能等方向寻求突破,为行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石。 此外,随着元宇宙、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崛起,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还可投身智能座舱交互设计、无人机路径规划、虚拟数字人开发等创新岗位。职业发展路径呈现 “技术深耕 + 行业赋能” 的双重模式,既可以通过技术专家、首席科学家等路径攀登技术高峰,也能向技术管理、产品运营等复合型岗位转型,在技术创新与商业价值创造中实现职业跃迁。 专业特色 人工智能专业202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于2023年秋季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578人。专业重点打造“实践能力培养与跨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并举,重塑应用人才培养新格局;产学教创研融合,锻造优质人才培育新路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社会和法律责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特色与优势。本专业现有专职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助教4人,85%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专业配置的主讲教师100%符合岗位资格,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的62%,多名教师具有高级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或具备较丰富的行业企业背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四年,人工智能专业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主持厅级以上科研课题26项,开展横向课题2项(总经费165万元),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CSSCI等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9篇;获批专利5项;编写《最优化方法及其Python程序实现》《机器学习算法(MATLAB 版)》《数字图像处理》等著作3部,建有1门课程案例库和1门校企合作课程。 同时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六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的获奖,两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分别获批国家级和省级立项,进一步证明了学生在实践创新方面的能力。专业与百度、秉拓、木鸡郎等多家行业典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依托现代服务业大数据应用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校大数据中心、校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及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设备先进、实践条件较好,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师资队伍 黄建琼,中共党员,教授,高级工程师,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现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大数据学院院长助理、人工智能系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机器学习。入选2018年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及2018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主持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课题3项,主持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和常规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本科规划教材2本。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1项,指导学生参加第四届(2015年)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暨创新成果展获创新成果展一等奖。 郭振民,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现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机器视觉。2013年被聘为杭州市工业和信息化专家,主持杭州市创新链产业链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子课题1项,主持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授权10余项。参与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文兵,教授,厦门大学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系专任教师。获2019年“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已在SCI,EI等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中国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审稿专家。 刘金清,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系教师。科研上,主持和参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厅省级重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20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先后在本科学报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国家权威刊物上发表20篇、EI收12篇、CPCI收录8篇。长期担任《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DSP技术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等多门本科生、硕士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获省级教改项目1项,已合著教材3部。曾获福建师大“集英助教教学奖”、“课堂教学优秀奖”、“毕业生就业贡献奖”、“民主党派统战团体优秀教师”。 谢坤达,副教授,电机专业博士,现任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系专任教师。谢教授在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领域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创新精神,且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信息安全和电力系统等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还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主持多项科研项目,且获批多项专利,包括文物数字典藏及修复系统、桥梁安全量测装置等,指导学生在科技竞赛中屡获殊荣。 李海鹉, 博士研究生/教授, IEEE会员、AEIC专家, 广西科技人才专家和广西人工智能学会会员,荣获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和科技进步奖,现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型机器人和无人机之应用、影像处理、语音识别、新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物联网实验、Intelligent RFID等整合研究。IEEE发表SCI一区~四区和EI等多篇国际论文,SCI, EI,福建省海峡两岸等评审委员,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一和十三届(2020 and 2023年)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创新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和广西自治区比赛三等奖。发明专利审核中, 实用新型专利1件,软件著作权3件。指导中青年教师获得广西自治区互联网+银奖和校级金奖等, 获得港澳台英才聚桂计划项目。 陈章斌,中共党员,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现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系专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网站开发。主持福建省教育厅课题4项,主持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主持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项。指导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4项及省级赛8项。任教以来发表科研和教改论文共20余篇。主编《文献检索案例教程》教材1部,作为副主编参编《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式实验教程》3本教材。曾获得校“实践课内综合设计大赛”二等奖和“说课比赛”三等奖,荣获第四、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华南赛区三等奖。 主干教程 《人工智能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操作系统》《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机器人控制技术》《计算机视觉基础》《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应用》《计算机视觉应用综合实训》《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技术与应用》《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综合实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机器学习综合实训》《深度学习综合实训》《智能系统开发实践》等。 实验平台 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 无人机实训室 教学成效 学生学术论文被2025年第六届国际计算机视觉、图像与深度学习会议(CVIDL 2025)录用 学生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 学生赴百度专业实践 学生赴企业实践 学生参加机器人比赛项目 大数据学院办公室 2025年7月6日
本专业立足福建,服务全国,适应“数字中国”“数字福建”核心区域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数学与计算机基础,能够通过数学建模、算法设计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工具等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精神与较强专业实践能力,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从事算法研究、模型开发、智能系统设计、数据分析应用与维护等工作,或在工业、医疗、教育等行业开展智能化场景开发与管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完备知识体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与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下,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凭借交叉学科知识储备与技术应用能力,形成了广阔且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从算法创新到行业赋能,其就业版图覆盖了科技革新的前沿阵地与传统产业的升级赛道。
在IT 行业,毕业生可深度参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研发与迭代。作为 AI 算法工程师,需基于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框架开发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算法,推动智能客服、智能推荐系统的性能优化;智能系统架构师则需统筹规划分布式计算、数据存储与算法部署,构建高可用、可扩展的智能平台,支撑互联网企业的智能业务运转;而 AI 芯片研发工程师聚焦硬件与算法协同创新,在边缘计算、自动驾驶芯片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满足智能终端对算力与能效的双重需求。
新兴金融领域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为专业人才开辟了新赛道。数据分析师通过挖掘海量金融数据,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与信用评估体系,辅助金融机构精准管控信贷风险;量化交易工程师将机器学习算法融入投资策略,实现高频交易与智能投顾的自动化决策;金融科技产品经理则负责设计智能理财、智能风控等创新产品,打通技术与业务场景的壁垒,提升用户体验与服务效率。
在工商企业,人工智能技术成为降本增效与创新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智能制造领域,智能机器人研发工程师致力于工业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与自主决策系统开发,推动生产线的柔性化改造;供应链优化专家运用运筹学与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库存管理、物流调度的智能决策;而市场营销部门的智能策略师,则借助用户画像与预测分析,制定精准营销方案,提升品牌竞争力。
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对人工智能的需求集中于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智慧城市规划师利用时空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模型,优化交通调度、应急管理等城市服务;政务数据分析师通过挖掘政务大数据,辅助政策制定与公共资源配置;司法领域的智能法务系统开发者,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法律文书智能生成与案件智能研判,推动法治建设的智能化进程。
医疗机构与科研院所则是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与前沿探索的重要阵地。医疗影像分析师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疾病智能诊断系统,提升早期筛查准确率;药物研发工程师借助生成式 AI 与分子模拟技术,加速新药设计与临床试验进程;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交叉学科研究,在多模态学习、类脑智能等方向寻求突破,为行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石。
此外,随着元宇宙、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崛起,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还可投身智能座舱交互设计、无人机路径规划、虚拟数字人开发等创新岗位。职业发展路径呈现 “技术深耕 + 行业赋能” 的双重模式,既可以通过技术专家、首席科学家等路径攀登技术高峰,也能向技术管理、产品运营等复合型岗位转型,在技术创新与商业价值创造中实现职业跃迁。
人工智能专业202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于2023年秋季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578人。专业重点打造“实践能力培养与跨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并举,重塑应用人才培养新格局;产学教创研融合,锻造优质人才培育新路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社会和法律责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特色与优势。本专业现有专职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助教4人,85%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专业配置的主讲教师100%符合岗位资格,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的62%,多名教师具有高级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或具备较丰富的行业企业背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四年,人工智能专业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主持厅级以上科研课题26项,开展横向课题2项(总经费165万元),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CSSCI等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9篇;获批专利5项;编写《最优化方法及其Python程序实现》《机器学习算法(MATLAB 版)》《数字图像处理》等著作3部,建有1门课程案例库和1门校企合作课程。
同时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六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的获奖,两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分别获批国家级和省级立项,进一步证明了学生在实践创新方面的能力。专业与百度、秉拓、木鸡郎等多家行业典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依托现代服务业大数据应用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校大数据中心、校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及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设备先进、实践条件较好,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黄建琼,中共党员,教授,高级工程师,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现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大数据学院院长助理、人工智能系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机器学习。入选2018年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及2018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主持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课题3项,主持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和常规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本科规划教材2本。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1项,指导学生参加第四届(2015年)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暨创新成果展获创新成果展一等奖。
郭振民,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现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机器视觉。2013年被聘为杭州市工业和信息化专家,主持杭州市创新链产业链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子课题1项,主持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授权10余项。参与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文兵,教授,厦门大学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系专任教师。获2019年“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已在SCI,EI等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中国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审稿专家。
刘金清,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系教师。科研上,主持和参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厅省级重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20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先后在本科学报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国家权威刊物上发表20篇、EI收12篇、CPCI收录8篇。长期担任《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DSP技术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等多门本科生、硕士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获省级教改项目1项,已合著教材3部。曾获福建师大“集英助教教学奖”、“课堂教学优秀奖”、“毕业生就业贡献奖”、“民主党派统战团体优秀教师”。
谢坤达,副教授,电机专业博士,现任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系专任教师。谢教授在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领域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创新精神,且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信息安全和电力系统等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还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主持多项科研项目,且获批多项专利,包括文物数字典藏及修复系统、桥梁安全量测装置等,指导学生在科技竞赛中屡获殊荣。
李海鹉, 博士研究生/教授, IEEE会员、AEIC专家, 广西科技人才专家和广西人工智能学会会员,荣获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和科技进步奖,现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型机器人和无人机之应用、影像处理、语音识别、新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物联网实验、Intelligent RFID等整合研究。IEEE发表SCI一区~四区和EI等多篇国际论文,SCI, EI,福建省海峡两岸等评审委员,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一和十三届(2020 and 2023年)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创新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和广西自治区比赛三等奖。发明专利审核中, 实用新型专利1件,软件著作权3件。指导中青年教师获得广西自治区互联网+银奖和校级金奖等, 获得港澳台英才聚桂计划项目。
陈章斌,中共党员,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现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系专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网站开发。主持福建省教育厅课题4项,主持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主持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项。指导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4项及省级赛8项。任教以来发表科研和教改论文共20余篇。主编《文献检索案例教程》教材1部,作为副主编参编《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式实验教程》3本教材。曾获得校“实践课内综合设计大赛”二等奖和“说课比赛”三等奖,荣获第四、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华南赛区三等奖。
《人工智能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操作系统》《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机器人控制技术》《计算机视觉基础》《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应用》《计算机视觉应用综合实训》《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技术与应用》《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综合实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机器学习综合实训》《深度学习综合实训》《智能系统开发实践》等。
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
无人机实训室
学生学术论文被2025年第六届国际计算机视觉、图像与深度学习会议(CVIDL 2025)录用
学生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
学生赴百度专业实践
学生赴企业实践
学生参加机器人比赛项目
大数据学院办公室
2025年7月6日